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资料图】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 孙媛媛
新能源竞争已经升级到“智能新能源”的竞争,占领智能化高地将会是赢得终局的关键。
供图/受访者
国家发展改革委7月21日召开专题发布会,介绍促进汽车、电子产品消费有关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司副司长霍福鹏表示,2023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销量较快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市场占有率、保有量均创历史新高。从产销量看,上半年,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1324.8万辆和1323.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3%和9.8%。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78.8万辆和374.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2.4%和44.1%。
从市场占有率看,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部汽车销量的比例达到28.3%,比2022年提升2.7个百分点。从保有量看,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新能源(600617)汽车保有量超过1620万辆。
当前,汽车产业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特别是数字化变革的背景下,电动化、网联化和智能化成为主要的变革方向。新技术升级迭代,进一步提速,智能化、数字化变革向纵深演绎,各大厂商纷纷推出智能化、数字化的解决方案,纯电动、混合电力、氢燃料、征程式等汽车动力技术变得更多元和丰富,未来消费者的选择会更加多样化。
全球汽车产业从燃油时代转入电动智能时代的下半场,中国汽车产业也从以量取胜的上半场进入高质量发展的下半场,此外我国同时在向汽车出口大国发展,海外市场成为中国车企竞技的新赛场。在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加持下,汽车产业成为中国的热点和亮点。
“智能电动”新变革引领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近年来,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激励技术创新、完善政策体系、优化发展环境,有力推动了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在示范应用方面,目前全国已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里程超过15000公里,自动驾驶出租车、无人巴士、自主代客泊车、干线物流以及无人配送等多场景示范应用在有序开展。
在网联发展方面,全国17个测试示范区、16个“双智”试点城市、7个国家车联网示范区完成了7000多公里道路智能化升级改造,装配路侧网联设备7000余台套。2022年,具备组合辅助驾驶功能的L2级乘用车新车渗透率达到了34.5%。
汽车产业最大的变革是向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未来这两个领域的竞争将重塑行业新格局。对此,拥有19年汽车行业投资管理和管理咨询经验的奥纬咨询董事合伙人、亚太和中国汽车及工业品主管合伙人张君毅接受《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采访时表示,2000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时任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院长、校长时,即已被科技部聘任为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总体组组长,开始推进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进程,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已经达到了既定的目标,并实现弯道超车,在全球新能源领域达到了引领地位,不仅在国内市场的市占率,在海外市场的出口也有很大突破,而且在供应链方面,中国也出现了全球领先的电池及相关材料公司、电机及电控公司等。另一方面,智能网联化也取得长足进步,作为举足轻重的引领力量在开拓智能汽车的相关工作。
据SNE Research最新数据,2023年一季度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为133GWh,同比增长38.6%。Top10企业市场占有率达91.20%,其中中国企业占据6个席位,宁德时代(300750)、比亚迪(002594)高居榜单一二位,这6家中国企业动力电池装机量合计为81GWh,同比增长50.28%,市场占有率合计为60.90%,同比增长了4.7个百分点。中国动力(600482)电池企业尽显强势领导地位。张君毅说:“所以,即便像特斯拉、大众、福特这样的企业也要寻求中国企业的合作和服务,而且这个趋势不仅在国内也包括海外。”
张君毅还提到,整个智能化方面的突破投入,令中国走出一套有自身特色的道路。客观来说,在智能网联方面,美国特斯拉和中国一部分企业在体验上、理念上都处在相对领先的位置,这也使得中国无论是出口车型还是自主品牌都得到了长足发展,消费者越来越愿意买本土汽车,而且从全球汽车产业来说,格局亦如此。在改变过程中,一些欧洲企业已显露电动化和智能化储备不足、适销不对路的情况,诸如大众等企业都在寻求中国的解决方案。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形成了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一批品牌,在国际市场也初具影响力,在优化汽车投资和产品准入管理,激活企业创新活力方面,张君毅建议,今年更多还是让市场的规律来处理。一方面,在产业资本运营层面要打通后续的通道。智能电动车进入下一场竞争,早期投资智能已经支持智能电动车的开发和发展,但从汽车行业规律来看,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客观而言,国内资本市场如科创板、创业板等对于新能源、汽车、智能电动车相关企业的上市,特别整车上市相对还不是特别友好,全面注册制还有待落实加速。前段时间各地投资过热,造成一部分企业表现并不佳,甚至出现生存问题。应当尽快把这些劣币淘汰掉,把资源让渡给有能力、有实力且有意愿发展的企业。另一方面,更多发挥市场的自动协调作用,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清晰领导下来发展这项业务,需要政策更具有可预见性和长期性,这样企业家才敢于投资市场,消费者才愿意且敢于买车。最近,为进一步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促进消费持续恢复,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三部委印发《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开了一个好头,市场期待进一步的政策落实发展。
低碳趋势下前景与挑战并存
传统车企加快新能源产品布局,新势力强势品牌占一席之地。目前,新能源汽车企业销量排名仍处于变动中,比亚迪凭借丰富的产品线和强产品竞争力,2022年排名第一。上汽通用五菱、吉利、广汽乘用车、长安、奇瑞、上汽、江淮、一汽、合众新能源、理想、长城、小鹏和零跑汽车2022年全年销量均在10万辆以上。
4月1日,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3)举行的主题为“推进中国汽车产业现代化”的高层论坛上,万钢做了题为《迈向中国汽车产业的新征程》的主题演讲。他指出,当前新能源汽车全面市场化发展面临新挑战。首先,全面市场化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产品性能和质量尚难满足消费者全气候、全场景使用需求。其次,商用车进展缓慢,商用车保有量占比12%,但占汽车总碳排放量的55%。2022年新能源商用车渗透率仅为10.2%,远低于新能源乘用车25.6%的渗透率。再次,与高速增长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相比,充换电、加氢网络、车路协同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相对滞后。此外,还存在产能发展遇到瓶颈,基础资源价格偏高、供应链不畅、技术制约等问题。
万钢建议,汽车产业链各方要紧密协同,满足新能源汽车全场景、全气候的市场需求,持续加强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基础技术研究;统筹推进内燃-电力驱动协同发展,加快燃料电池商用车跨区域推广应用;促进车-能-路-云跨界融合: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升级和示范应用;着力扩大高水平开放,推动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共同构建电动、智能、低碳的可持续发展新生态。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在芯片和操作系统、资源供应、技术创新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对此,张君毅认为:“一方面,针对于现实的短期状态,尚需在国际市场、国内市场进行竞争,不可能因为‘卡脖子’的问题而停滞了发展。中国是最大的汽车市场,结合着跨国企业不愿意放弃中国的市场机会,进一步把自身业务推到更高的竞争水平上去。另一方面,我们有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短板,行进过程当中尽快集中力量办大事,把问题逐步解决,或用替代的技术方案来进行突破。国家要起引导助力的作用,社会资本和企业也需以信心决心,扎扎实实把问题逐一解决。”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不断扩大,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有许多汽车制造商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如特斯拉、比亚迪、日产等,未来还将出现更多的竞争者。这种竞争将推动市场技术不断更新、产品不断升级,并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体验。
作为市场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用户需求也在不断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随着年轻人环保意识的提高,以及城市化程度的加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新能源汽车的环保、便捷、智能等特点。同时,用户对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充电时间和价格等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将促使汽车制造商不断优化产品性能,以满足用户不断增长的需求。
“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机遇是:在智能化方面,中国企业是愿意投入的,而且很多企业和人才的能力相对于一些国家来说是领先的。挑战表现在基础研究方面,在过去对于工具链的持续投入以及关键技术的贮备和产业化布局方面。有些国家针对性地进行‘卡脖子’的安排,我们需要克服并聪明地应对。但另一方面,由于现在市场需求还处于有待激活的过程中,为了保证销售,大家在价格上进行了过于激进的调整,很多高端智能化的配置,因为价格和成本的原因并不能投入应用,这是现在遇到的挑战。”张君毅认为,在一定规模下,新能源汽车新势力和传统企业的创新业务能够通过新的尝试,多做些落地,才能使企业有新的发展机会。如果规模解决不了,只是单纯解决配置问题,即使装进汽车里,也未必能被消费者接受。
加速出海 中国制造向“绿”而驰
中国汽车出口量在过去几年实现了惊人的“三级跳”。2021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超越韩国;2022年,超越德国;今年一季度,实现了对日本的超越。
7月1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信息,今年上半年汽车企业实现出口214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53.4万辆,同比增长1.6倍。业内人士预计,按照这个增长速度,新能源汽车用不了几年就能占据汽车出口的“C位”。能否延续新能源汽车出口的良好态势,有赖于区域内产业竞争力的持续提升。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汽车企业扬帆出海、势头正劲。从输出产品和技术,到输出品牌与文化,中国汽车全球化进程正在提速。中国汽车已经实现了“走出去”,下一步,要做到在目标市场“走进去”,要“站得稳”且“叫得响”,才能可持续发展。为此,既要拥有产品硬实力,也要打造品牌软实力。一方面要坚持技术创新,提供领先的产品,另一方面要以用户为中心,融入到当地的市场和文化中,用国际化方式进行品牌建设。
中国汽车企业正在紧紧抓住新一轮变革带来的机遇,在智能化、电动化的新赛道上,实现从“跟随”到“引领”的跨越。以比亚迪等为代表的中国汽车品牌在全球汽车品牌榜上的排名逐年提升,正在向世界级品牌大步迈进,发展势头持续向好。打造世界级汽车品牌,虽任重道远,但未来可期。
创新“智能化方面的突破投入,令中国走出一套有自身特色的道路。”奥纬咨询董事合伙人、亚太和中国汽车及工业品主管合伙人张君毅表示。
张君毅建议,国内车企可以选择有潜力的市场作为目标市场,随时关注当地市场的需求、政策法规以及存在的潜在法律风险和政策风险。不同的市场,不单要看市场的总体规模,也要看市场政治经济的稳定性和对于中国产品出口的持续性支持。有些国家市场比较大,但由于法规的原因,中国企业并不适合发展,有些地方已经对中国企业并不是很友善,出现了一些政策限制,所以,要找既能够跟中国长期合作,同时也对中国车有需要的国家进行深度开拓和发展。另外,中国企业到了海外市场以后,也需要更多按照当地的规律去办事,同时也要把整个中国汽车品牌向上形象统一地进行传达,“我们来自中国,代表中国制造、中国品牌的形象,给当地用户带来最佳体验的产品。”
新能源汽车发展 智能化是必然趋势
付炳锋预测,以新能源汽车为基础的智能网联汽车已经成为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智能化、网联化技术加快演进,产业布局加速。伴随越来越多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相关企业加入,以自动驾驶、智能座舱为代表的汽车“智能化”角逐已经拉开帷幕。5G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入趋势下,汽车从单纯的交通工具,向智能终端和第三生活空间演进的趋势愈发明显,汽车产业迎来新一轮变革。未来,软件将定义智能网联汽车功能,数据能力成为智能网联汽车企业竞争的核心基础。
技术创新是汽车工业核心驱动力,掌握这种创新能力和要素的企业将获得未来更强的话语权。中国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进一步了激发创新活力,为产业全面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增添新动能。科技自立自强、自主创新,正带动汽车产业发生深刻的颠覆性变革,多种变革性技术的融合发展,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高地。加强基础软件创新,打造自主可控汽车操作系统,是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新基石。
新能源汽车跑好下半场的关键在何处?张君毅认为:“有新公司起来,也有老公司落后,所以并不是‘下半场’,而是‘下一场’。首先在第一线,在规模保证的基础上形成可持续的发展,一定需要做到盈利,对于上下游供应链形成一定的控制权,建立起比较好的品牌口碑。汽车产业是规模化产业,没有规模,其他都是无本之木;光有规模,如果没有高品质的企业,毛利率太低,也不可持续发展。至于抢占哪个细分市场见仁见智,前提要立在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对于产品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定义,再做到技术升级。”
付炳锋还提到,当前,汽车产业和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产业加速融合,发展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成为行业共识,汽车产业也因此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各方面的技术都进入汽车行业。汽车产业的技术融合发展、汽车与相关产业的跨界合作,推动着汽车成为智能终端,也反向提高了汽车产业的技术内涵,相关产业的技术成果在汽车产业的大规模应用推动了技术的产业化。
比如,以芯片、软件、算法等为代表的软硬一体辅助服务与传统功能的集成技术相互交织、相互强化,跨界融合创新持续深化;消费升级和市场变化,数字技术和业务深度融合,为用户提供极致的体验和服务;智能汽车技术的发展可以与智能交通系统相结合,形成更高效的交通网络。这一切的变革,都要求企业借力跨界融合,打破行业壁垒,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全链条体系,在竞合中寻求平衡点,塑造全产业链核心竞争力。
跨界融合促进新的经济增长,可以产生新的业务模式和机会,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融合发展的速度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政策的支持而加速。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3年8月上旬刊
关于本篇文章的更多报道,我们已在【和讯财经APP】上刊登,应用商店搜索“和讯财经”,下载并参与猜指数活动赢取京东卡和万元现金大奖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