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近年来,昆明市盘龙区联盟街道以“北京路党建示范走廊”建设为契机,不断拓展延伸组织脉络、提升优化服务功能,辐射和带动辖区基层党建工作,使示范走廊建设立体呈现、扩面提升。
变“惯例组建”为“共创共建”,实现基层党建共赢共荣。联盟街道以北京路沿线为示范走廊建设核心,统筹外延社区、楼宇、商圈各类基层党组织,本着“有利于组织管理、有利于活动开展、有利于作用发挥”的原则,积极优化党组织设置,扩大覆盖面。一是创设“专业型”党组织。按照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两个覆盖”要求,建立非公企业党组织46个,实现规模以上和专业性强、影响力大的非公企业100%建立党组织,增强了发展引领力。二是创设“功能型”党组织。围绕行业协会产业链条,以“支部+协会”模式,组建物业管理协会、出租车协会4个,采取“单独建”“挂靠建”“联合建”方式组建行业属性相近等“功能性”党组织141个,增强了行业市场竞争力。三是创设“互融型”党组织。打破按行政区域设置党组织限制,积极探索“社社联建”机制,实施优秀社区党委书记跨社区“兼职”,在小坝社区、长寿路社区实行“以强带弱”的区域共建模式,让名书记苏琼芬为年轻社区书记开路添劲,串联社区资源,增强了党组织聚合力。
变“各自为营”为“条块结合”,实现组织功能提质增效。秉承“精细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理念,大力整合北京路沿线党组织各方资源,迈开共建共赢步伐。一是构建“多方合力”的党建新格局。建立北京路沿线党组织工作联席会,以“党建带宣传、带关建、带团建、带妇建”等方式统筹辖区大党委成员单位人、财、物资源向基层一线倾斜,整合统筹发展资源,以“爱心志愿服务”为主体,以“政府购买服务”为补充,广泛吸纳社会要素、积极融合各方力量投入到党建示范点工程中。二是构建“精准发力”的党建新模式。在同德269写字楼和俊发中心开设楼宇跑腿员和红色管家服务,定期组织党员开展非公、两新、社区组织需求调查,利用资源、需求、项目“三张清单”,有效链接政、银、企、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以“按需点单、精准上菜”模式瞄准“弱点”,将党建引领和社区治理优势贯穿于企业服务中,让“党建+”挠在企业痒处、止在企业痛处。三是构建“持续用力”的党建新态势。立足北京路沿线楼宇商圈区位分布、经济社会、民俗文化和特色产业布局等特色优势,创建以联盟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为核心,以招才引智、营商服务、民族团结、小区治理为工作重点,打造街道、社区、两新组织等“大工委”成员单位共同参与的楼宇商圈、产业发展、民族团结、居民自治四大领域党建相融合的“多元一体”党建品牌。
变“单一隶属”为“动态灵活”,实现基层组织提标扩面。按照“组织共融、资源共享、党员共管”原则,不断“强点连线扩面”思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一是组织共融,实现“1+1>2”。吸纳70家辖区事业单位、企业、物业等党组织成立“大党委”,深化“社区+公共单位+非公企业+党员+群众”互联模式,将公共单位专业优势、非公企业市场经营优势结合起来,打造“凝心聚力、血脉相通”聚合体。创新开展“今日我当班,我来为你做服务”红色主题活动,由当班党员帮助解决居民实际困难,先后发动云岭造价、平安普惠等成员单位的300余名党员参与值班,受理咨询1000余人次,现场帮助群众解决574个问题。二是服务共享,扩大城市供给。按照“全域党建、融合发展、区域统筹”的城市党建理念,坚持“小切口办大实事”,整合北京路沿线服务空间、活动阵地,打造金江路社区“三点半课堂”、万宏路社区“爱心食堂”等15分钟“党群服务圈”,把精细化精准化服务送到群众身边。三是党员共管,保障党员流动不流失。探索建立新业态新就业流动党员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联建共管”新路子,在昆明同德广场、小坝社区、金星社区设立新就业形态职工之家和暖蜂驿站,在流动党员组织生活、教育培训、关爱帮扶、权益保障等方面持续发力,让流动党员“流有所为”,变成一面面“流动的红旗”。
盘龙区联盟街道供稿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