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疫情管控放开后的第一年,也是“二十大”报告的开局之年。国际形势仍动荡不安,全球经济将面临衰退风险,主要金融市场仍有剧烈波动的可能;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也仍较突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23 年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
【资料图】
值此关键时点,金融界特推出《启程:百位首席预见2023》,旨在通过专家分析解读,为企业社会注入信心,给广大投资者带来启发。
本期嘉宾:招联首席研究员、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董希淼
核心观点:
过去一年宏观政策过于注重防范通货膨胀和外部压力,未将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政策的有效性仍显不足; 202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速有望超过5%,但对此不能过于乐观;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7.8%,还有一定下降空间,2023年应继续实施降准降息; 目前住房信贷政策调整,主要集中在支持刚性住房需求,应在如何更好地支持改善性住房需求方面采取更有力的措施,二套住房贷款利率下限也应进行适当调整; 促消费、扩内需是2023年经济工作的关键抓手,重点在于提振居民消费,主要是扩大住房消费和汽车消费; 防范风险是金融业永恒主题,是2023年金融工作重要目标,重点之一是推动中小银行改革化险、稳健发展;以下为对话全文:
过去一年宏观政策未将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有效性不足
金融界:2022年是充满挑战的一年,如何看待2022年货币金融政策和金融数据?
董希淼: 2022年的确是较为困难的一年,全年经济增长速度显著低于预期目标。这一年,我国货币政策继续坚持稳健的主基调,两次实施全面降准,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三次下降,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市场主体融资成本明显下降。数据显示,2022年12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1.8%,比上年同期高2.8个百分点,继续维持在高位。同时,采取多种措施,引导流动性更多进入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货币政策精准性有所提升。但是,过去一年宏观政策对疫情冲击和经济增长压力估计不足,过于注重防范通货膨胀和外部压力,未将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政策的有效性仍显不足。
从全年数据看,2022年人民币贷款增加21.31万亿元,同比多增1.36万亿元,反映出有效融资需求有所回升,金融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从结构看,“企业强,居民弱”特点较为显著。2022年全年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7.09万亿元,同比多增5.07万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同比大幅增长是2022年人民币贷款增长主要贡献,这得益于开发性、政策性金融工具以及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发力,金融机构加大对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等支持,再加上金融支持小微企业政策措施保持延续性,推动企(事)业单位短期和中长期贷款较快增长。
但是,2022年全年住户贷款仅增加3.83万亿元,同比少增4.09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08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75万亿元,同比分别少增7600亿元、3.33万亿元,住户中长期贷款增量为2015年以来最低。这反映出受多重因素影响,居民就业、收入不够稳定,日常消费需求下降,住房消费意愿不高。
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和市场利率还有一定下降空间
金融界:2023年中国经济会加快复苏吗?请您展望一下2023年的中国经济和货币政策。
董希淼: 随着我国加快调整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叠加前期一系列稳经济措施落地实施,2023年宏观经济恢复态势将不断稳固,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速有望超过5%,但对此不能过于乐观。从近期金融数据和实际调研情况看,我国企业和居民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等问题仍有加剧的趋势。从金融角度看,下一步仍应采取更多有力措施,关注企业贷款增长的稳定性和住户贷款回升的可能性,推动信贷总量更可持续地增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服务。
202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这表明,下一步阶段货币政策将稳健略偏宽松,重点在“精准”和“有力”两个方面下功夫,进一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精准性和有效性。预计2023年央行将综合运用总量工具和结构性工具,加大货币政策实施力度,推动市场流动性更加合理充裕,继续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为稳增长、扩内需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和服务。
因此,降准、降息仍然具有较大的可能性。通过适时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将为金融机构提供长期稳定的低成本资金,优化金融机构资金结构,并向市场发出稳增长、扩内需的明确信号。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7.8%,还有一定下降空间。同时,继续引导LPR适度下行,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和个人消费信贷负担,进一步激发有效融资需求。从结构看,应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定向“输血”,实施精准滴灌,优化信贷结构。如引导金融机构发展科创金融、绿色金融,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加强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薄弱环节的精准滴灌。
住房信贷政策应更好地支持改善性住房需求
金融界:消费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2023年如何有效提振居民消费?
董希淼: 在“三架马车”中,消费的确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特别是外需不足的情况下,促消费、扩内需是2023年经济工作的关键抓手。下一步,应重点针对居民消费不振这一突出问题,继续采取综合措施,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激发有效融资需求,进而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尽快回到正常轨道上来。
未来一段时间,应继续加大对居民大宗消费特别是汽车消费的支持。我国居民的大宗消费,早期是电视空调冰箱等大件电器,目前已经切换到汽车等。因此,建议进一步引导金融加大对汽车消费特别是二手车消费的支持和服务,如支持消费金融公司等开展二手车贷款服务。应加快实施支持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金融十六条”,加大对房地产企业流动性支持,更有力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金融十六条”主要从供给侧角度,加大金融对房地产企业的金融支持。但如果居民住房消费需求不振,房地产市场就难以真正恢复。因此,更重要的是要从需求侧发力,提振居民住房消费意愿和能力。
为此,应进一步加大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实施力度,加快采取下调首付比例、取消“认房又认贷”、降低贷款利率等措施进行优化。目前住房信贷政策调整,主要集中在支持刚性住房需求,应在如何更好地支持改善性住房需求方面采取更有力的支持措施,二套住房贷款利率下限也应进行适当调整。对限购政策,也应进行适当调整。如适当放开一二线城市限购政策,允许结清贷款的居民购买第三套住房,三四线城市应全面取消限贷、限购政策。此外,还应研究降低存量住房贷款利率,并加快“带押过户”模式的推广,激活二手房消费与交易市场。
防范风险是金融业永恒主题,是2023年金融工作重点之一
金融界:2023年如何更好地防范和化解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
董希淼: 二十大报告强调,“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压实各方责任,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我国金融业经过一段时期的高速发展,产生和积累了一定的金融风险。在全球经济下行周期,叠加疫情三年冲击,我国部分地区和行业的风险进一步集聚和显现。从宏观层面看,主要是高杠杆和流动性风险,比如实体部门过度负债,杠杆率快速上升。从微观层面看,主要是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机构信用风险。此外,还存在影子银行和违法犯罪风险。随着金融综合化经营趋势加剧、金融产品创新加快和金融科技手段运用,金融风险更趋隐蔽性、复杂性和传染性。
防范风险是金融业永恒主题,是2023年金融工作重点之一。新的一年,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既要坚定信心和决心,又要把握好力度和节奏。政策层面应当加大对中小银行的支持力度,加快处置高风险金融机构,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维护好银行体系稳健性;落实好支持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金融十六条”,加快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的调整优化,加大住房租赁金融支持力度,更好地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需求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与金融良性循环;进一步压实地方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和意识,防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区域性金融风险。此外,还要继续健全金融法制,补齐监管短板,提高违法成本,严厉惩治金融风险背后的监管失守和违法犯罪行为。
2023年应加快将部分中小银行培育成我国银行业的“专精特新”
金融界:中小银行改革化险备受关注,2023年应采取哪些针对性的举措?
董希淼: 我国中小银行约四千家,法人机构数量约占银行业金融机构87%。中小银行发展与稳定兹事体大,备受关注。2022年,河南、辽宁等地农商银行、村镇银行等中小银行风险显露,引发广泛关注。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作解读时也指出:个别中小银行、村镇银行、信托公司等较为脆弱。
近三年来,处于高度不确定性的内外部环境之中,面临经济下行、疫情蔓延双重冲击,我国银行业难以避免的周期性问题、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逐步显现,中小银行生存与发展面临一定挑战。2023年,应采取措施进一步支持中小银行更有效地防范风险、稳健发展。同时,加快将部分符合条件的中小银行培育成我国银行业的“专精特新”。
对此,我有五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重视中小银行作用,对中小银行进行准确定位。 中小银行不只是大银行的补充,要采取措施推动中小银行真正成为多层次、广覆盖银行机构体系的重要部分,中小银行应扬长避短,努力形成具有特色与优势的差异化定位。
第二,加大主动培育力度,打造一批“专精特新”银行。 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措施时,更加应注意公平公正,对大中小银行一视同仁;可研究制定“专精特新”银行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评定一批“专精特新”中小银行。
第三,实施差异化监管,适当放宽中小银行市场准入。 对中小银行相关政策进行全面回顾,着力提升其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如支持中小银行发挥市场化机制优势,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并从税收、财政等方面加大支持。
第四,拓宽中小银行资金来源,增强发展稳健性。 支持中小银行加快建立资本补充长效机制,为中小银行发行资本补充债券等金融债券等获得低成本资金提供便利;加大力度支持更多优质中小银行优先上市。
第五,进一步夯实中小银行发展基础。 支持中小银行在省会城市等设立研发中心,建立数字金融联盟,用好金融科技,加快数字化转型。同时拓宽思路,支持中小银行通过外部合作等方式申请业务资质和牌照。
同时,以2022年浙江农商联合银行成功挂牌为契机,加快推进和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大力提升农信社省级机构专业服务能力和风险化解能力。